公元前473年,越王勾践终于实现了复仇大业,一举灭亡了宿敌吴国。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,越国重臣范蠡却悄然收拾行装准备离去。临行前,他给多年共事的好友文种留下一封意味深长的书信,信中写道:\"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生就长颈鸟喙之相,此乃只能共患难,不可同享乐之相。你为何不趁早离开?\"
根据《史记》记载,越王勾践的\"长颈鸟喙\"之相显然是与生俱来的。范蠡在越国辅佐勾践长达三十余载,必然早就洞悉这位君主\"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\"的本性,深知在灭吴之后自己将难逃被猜忌的命运。既然如此,范蠡为何还要倾尽半生心血辅佐这样一位君主?为何不选择一位能够共享荣华的明君效力?这种\"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\"的做法,难道仅仅是为了体验辅佐君主的快感,甘愿付出三十多年光阴而不求回报?
细究司马迁的这段记载,除了上述疑问外,还有诸多令人费解之处:
其一,早在公元前511年,范蠡就邀请好友文种一同入越效力。既然范蠡早已看透勾践的本性,为何不在文种入越之初就提醒他,或者至少在灭吴之前就劝告文种,而要等到临行前才留下一封书信?这种时机的选择实在耐人寻味。
展开剩余70%其二,孔子曾言\"以貌取人,失之子羽\",范蠡仅凭勾践\"长颈鸟喙\"的外貌特征就断定其\"不可共乐\",这种判断未免过于武断。这让人联想到司马迁对秦始皇的描述:\"蜂准,长目,鸷鸟膺,豺声\"。虽然相貌或许能反映部分性格特征,但以此作为判断一个人本质的全部依据,显然有失偏颇。
其三,春秋时期列国争霸,各国对人才求贤若渴,鲜有随意诛杀功臣的先例。因为一旦落下\"屠戮功臣\"的恶名,必将导致人才望而却步。既然如此,何来\"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\"之说?
其四,勾践灭吴后并非高枕无忧,他仍面临楚国威胁和北上争霸两大重任。可以说\"狡兔\"未死尽,\"飞鸟\"未尽灭,此时谈论\"烹狗藏弓\"为时尚早。
由此可见,范蠡留给文种的\"兔死狗烹\"之说存在诸多矛盾。笔者认为,要么是司马迁这段记载以讹传讹,毕竟范蠡给文种的书信极为私密,按理不应外泄;要么就是范蠡此言背后暗藏玄机,其真实目的不外乎两个:一是劝说文种离开以削弱越国实力,二是离间勾践与文种的关系,最终借刀杀人。
首先,范蠡是否真心劝说文种离开?他在逃亡前夕才给文种留书,这种临阵劝退的做法本身就极不寻常。更值得玩味的是劝说的方式——留下书信必然会留下证据,即便文种销毁信件,送信之人也可能走漏风声。相较之下,当面劝说显然更为稳妥。可见范蠡此举非但不是帮助,反而可能将文种置于险境。因此,范蠡的动机值得怀疑,他很可能是在借机挑拨。
如果文种因此离开,越国将失去一位治国大才;若文种执意留下,这封书信也必会引起勾践猜忌。无论哪种结果,都会削弱越国实力。这或许正是范蠡的真实目的。
其次,范蠡是否在离间君臣关系?历史上对范蠡\"功成身退\"的评价颇高,但不可否认,这种言论确实会引发君臣猜忌。南宋学者林亦之就曾尖锐指出:\"范蠡之去似可全身,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,其患自范蠡始也。\"虽然将后世所有君臣猜忌都归咎于范蠡有失公允,但要说全无干系也不尽然。更重要的是,春秋时期诸侯争霸,鲜有滥杀功臣的先例,范蠡的警告在当时实属多虑。
事实上,文种完全中了范蠡的计谋。收到书信后,他称病不朝,这种反常举动加上与逃亡的范蠡有过联系的嫌疑,最终导致勾践起了杀心。那么,为何共事三十余载的好友会设局相害?
这或许要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理解。在晋楚争霸时期,晋国曾扶植吴国牵制楚国。作为回应,楚国很可能也派范蠡、文种入越牵制吴国。当吴国灭亡后,范蠡可能希望与文种一同归楚,但文种贪恋权位不愿离去。在这种情况下,范蠡只能设下此计,借勾践之手除掉这位昔日的战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